2007/09/02

Cool Bandwidth Speed Tester (ADSL 速率測試)

When your ADSL operator said it's 8M, is it really that fast?

國內各大ISP 提供的測速網頁所 show的速率未必是實際速率 - 只能測出瞬間值。你用哪一家ISP用該家的測速網頁會較為公平 (從你家到機房端的速率) 。ISP比較能掌控的只有客戶到ISP自家機房這一段,而這也是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能要求的...

這個 host在 DSL Report 的速率測試機就不同了,他不僅同時測量上下傳速率,並提供時間區段的均值,出來的統計結果專業多了,可惜只提供美國的。看來本島中華民族的差不多先生個性還是輸了...

Check it out: http://www.dslreports.com/speedtest?flash=1


keywords: Bandwidth test, 速率測試, ADSL

2007/08/22

C#基礎概念25問

1.靜態變數和非靜態變數的區別?
2.const 和 static readonly 區別?
3.extern 是什麼意思?
4.abstract 是什麼意思?
5.internal 修飾符起什麼作用?
6.sealed 修飾符是幹什麼的?
7.override 和 overload 的區別?
8.什麼是索引指示器?
9.new 修飾符是起什麼作用?
10.this 關鍵字的含義?
11.可以使用抽象函數重寫基類中的虛函數嗎?
12.密封類可以有虛函數嗎?
13.如果基類中的虛屬性只有一個屬性訪問器,那麼繼承類重寫該屬性後可以有幾個屬性訪問器?如果基類中有 get 和 set 兩個呢?
14.abstract 可以和 virtual 一起使用嗎?可以和 override 一起使用嗎?
15.介面可以包含哪些成員?
16.類和結構的區別?
17.介面的多繼承會帶來哪些問題?
18.抽象類別和介面的區別?
19.別名指示符是什麼?
20.如何釋放非託管資源?
21.P/Invoke是什麼?
22.StringBuilder 和 String 的區別?
23.explicit 和 implicit 的含義?
24.params 有什麼用?
25.什麼是反射?

2007/08/20

Process Monitor by Mark Russinovich and Bryce Cogswell (SysInternal)

SysInternal is been around since DOS date. And yet still active and hard core as they always are.

Their recent production: Process Monitor, I'm adding it into my must have toolbox - it allows you to watch windows processes and track 'em Comprehensively.


Process Monitor is an advanced monitoring tool for Windows that shows real-time file system, Registry and process/thread activity. It combines the features of two legacy Sysinternals utilities, Filemon and Regmon, and adds an extensive list of enhancements including rich and non-destructive filtering, comprehensive event properties such session IDs and user names, reliable process information, full thread stacks with integrated symbol support for each operation, simultaneous logging to a file, and much more. Its uniquely powerful features will make Process Monitor a core utility in your system troubleshooting and malware hunting toolkit.

2007/08/08

維基百科「致命的吸引力」

this article is written by on 2007/08/06. Check original post at: UDN
雖然同樣是「免費」,儘管校內齊備著各種專業資料庫,同學們仍然獨鍾維基百科。這是為什麼呢?

為期三天的維基2007國際年會 (Wikimania 2007) 在台北舉辦,我正好躬逢其盛,與另一位美國學者 David Pendery先生於首日共同主持一場名為【當台灣學生遇見維基】(Wikipedia and Taiwanese Students — A Good Mix) 的小型研討。在會中,我們邀請了幾位台灣學生,共同分享他們對於維基百科全書的看法以及實際使用的經驗,並且與在場的其他與會者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我曾經教授「電腦網路書目學與研究方法」課程多年,對於台灣學生使用線上資料庫,有深刻的體會。事實上,國內大學圖書館每年都會投入大筆經費購買專業資料庫,其中除了 Project Muse、EBSCO、ProQuest等整合論文與期刊的全文或書目資料庫系統外,亦包括諸如【大英百科全書】、【大美百科全書】等知名一般資料庫。

由於這些資料庫十分昂貴,因此每年學校都會辦理講習,教導學生如何使用,只要在校園網域中,這些服務便完全免費,即使在校外,也可以透過設定「代理伺服器」(proxy) 免費存取這些資料。

然而有趣的是,雖然同樣是「免費」,儘管校內齊備著各種專業資料庫,同學們仍然獨鍾維基百科。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許多學生雖然做的是「研究報告」,但卻並不習慣使用專業資料庫。相反地,他們通常沿襲平時的查詢模式,使用Google等搜尋引擎作為資料收集起點。當他們輸入關鍵字後,往往會間接連結到維基百科全書。因此,透過搜尋引擎轉介,維基的開放性達到了最大值。。

它是個開放的平台,可以透過任何搜尋引擎存取,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免費查詢。同時,任何人都可以增添、修改資料庫的內容,無論他們的專業背景或動機如何,都可以平起平坐,發表他們的議論。

維基的開放性,營造了其他專業、封閉資料庫所沒有的魅力,它真正達到了知識的全面下放與「去中心」,千百年來掌握在知識份子手中的權力開始解體,傳統的「讀者」(reader) 逐漸進化成為了「讀/寫者」(wreader = writer + reader),一種真正「眾聲喧嘩」的場域,透過超連結與多使用者互動,正無盡地展開。

當然,這並不表示維基百科的內容完全正確。相反地,它經常因為各種資訊誤導而為人所詬病。某些大學教授相當排斥學生引用維基百科的內容,一位與會學生便表示,她的報告因為引用了維基百科,而得到了極低的分數。因為該位教授稱「維基百科並無學術可信度」。

的確,雖然維基百科中的資料泰半正確;然而卻也經常因為不同動機或惡作劇,鬧出許多趣聞。例如今年七月馬英九便曾澄清維基百科中關於「父親馬鶴凌是陸軍中將退役,母親秦厚修是國防部總政治部股長」的惡搞內容,並非屬實。最後,維基只好限制網頁修改,設定為「半保護,匿名或新註冊用戶不能編輯」。

維基的魅力,在於人人都可以參與,交換意見,發表看法,分享知識。許多具有爭議性的主題,都可以在討論區看到精彩紛呈的辯論。然而維基的危險,卻在於大量的正確資料中隱藏著少量的錯誤,只要些微的誤導,就可能造成深遠的影響。

在這樣一個開放的場域中,「品質管控」成為了重要的課題。然而「品管」與「箝制」之間的分寸如何拿捏?這才是最棘手的問題。

維基的魅力,正是來自於它的危險。這種全然的開放性,形成了維基「致命的吸引力」。

延伸閱讀:
今年的維基國際年會,在台北〉〈挑戰極限:台北申辦維基國際年會記事

2007/07/26

Steve Wozniak, iWoz

多年來,談到蘋果電腦,人們想到的第一個名字,及唯一的名字,總是 Steve Jobs,所有光芒就集中在他身上,沒有待過bay area 或看過 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這部電影的,可能不知道,就像 Microsoft 的 Bill Gates 跟 Paul Allen,Apple 還有一位創辦人 Steve Wozniak。

Woz 是一位典型的 geek engineer。工程師總是不善交際,不善言詞的,多年來他退隱江山,在業界外專職從事教育,即便是我待在valley 這麼久,也是看過這部半記錄片才瞭解內情的。

Woz web site: http://www.woz.org/

終於月亮的另一面想亮起來。Woz 首度打破沉默,出版這本自傳 iWoz,還原了當年的歷史,這本由本人自述的傳記,也詳實演繹了矽谷的工程師文化(iWoz 中文版已由遠流出版社在今年七月出版)。

兩位 Steve 聯手締造 Apple傳奇,但兩人從來就不是同一種人。Jobs是天生business man,口若懸河、熱愛行銷,知道生意在哪裡;Woz是天生工程師:害羞自閉、卻好惡作劇,擅長組裝零件勝於經營人際關係。他們唯二的相同之處,是畢業自同一所高中,及都喜歡發明新奇的電子產品。年長的 Woz酷愛玩技術,年輕的 Jobs則愛把做好的玩意拿去賣錢。

他們互相欣賞、互相需要、聯手搞怪、一起創業,但性格的差異終究讓兩人分道揚鑣,各自走上不同的路。Woz先離開 Apple,創辦自己的遙控器公司,繼而再轉去做小學老師;Jobs則和董事會吵翻後離開,先創辦NeXT,再接手Pixar,並於1997回鍋蘋果,東山再起,將一連串 i開頭的產品賣成全球叫座,成為當今科技業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

Woz和大多數工程師的最大差別,就是 Woz有「夢想」,那種源自於 geek的渴望,要「創造不同」Make a difference,並身體力行去做。這指的不是賺錢 (創一家公司或股票上市或成為億萬富翁),而是創造一個時代,一個可以幫助眾人的創新。

比方說,Woz總喜歡用最少的晶片,做出與別人同樣功能的東西,這樣子價格才能降下來,而這也是電腦從大企業和軍方的技術人員手上,進入一般中小企業及家庭的關鍵。此外,我們用電腦時習以為常的螢幕和鍵盤,也是 Woz的手筆。在此之前只有 mainframe,每個 user都得用打孔卡片輸入後,在控制板上看結果,再到報表室裡拿列印出來的結果。

Jobs與Woz利用他們互補的長處 (追求無與倫比的elegant、非凡的行銷、及不屈不撓、不受限的技術思維),最終將打字機 keyboard的輸入概念及類似電視螢幕的輸出變成 PC的標準 IO,成為今日電腦的標準。我們今天操作電腦的方式,源於 Woz 跟 Jobs 三十多年前的想法和實做。我認為個人電腦的歷史,應該要從 Apple I上市那天開始。

就連新竹科技園區後來流行的 stock option 員工分紅配股,Woz也早就做了,而且是個人來做。在 Apple上市前,他拿出一部份自己的股票,低價賣給他認為對蘋果有貢獻的人,包含同事和朋友,稱為「Woz Plan」。至於公司方面和 Jobs個人,則沒有什麼動作。

你可以說 Woz是個「怪人」,在他這本 iWoz裡你處處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他不太和別人計較,做事大多自己來,功勞則和別人分享。他對財富沒太大想法,對發明和創造卻有極大的熱忱。當然,和這種對事比對人更有興趣的人相處也很累。誰能忍受新房裡不是堆滿玫瑰而是塞滿主機板和晶片?

有人問過我矽谷跟台灣的差異有哪些。well, 台灣有很多工程師及科技業的企業家,但沒有汐谷這種真正想「Make a difference」的人及環境。在台灣工作幾年後這環境迫使每個人每天專注於ROI, 導入 6 sigma或 cost down,個性比較外向一點的技術人就應該轉進成為 sales 或 PM,要不就自己創業,去當自己的老闆。在你入行10 幾年後還在當工程人員寫 code的好像就遜掉了。

在矽谷我從不以身為工程師而覺得遜,也沒啥官僚體制的問題。我們崇拜追求平等和客觀,不論在技術上或其他任何事,我們希望卓越、精益求精,也不怕挑戰上層,爭辯事非。尤其是像Woz 這種矽谷精神代表人物,是最典型的 geek - 相信真理,反對一切的官僚和虛偽。

我並不是說在矽谷每個人都是geek,geek就算在矽谷也不一定都混的很好,但這種態度卻是被推崇、被景仰的,因為每個人都知道挑戰現況就是推動創新的 nuts and bots 基本精神,而創新也就是矽谷自 1950以來特有的文化。因此,在矽谷這種工程師文化處處可見,而 Woz就是其中的知名代表之一。其他例子類舉不凡,像 Google 也是一個很典型的鼓勵創新的範例。

從Apple I 到 iPhone,全世界都景仰 Apple的產出,不管是對手或是愛用者。科技界也都熟悉 Jobs 這位行銷鬼才,但 如果當初 Jobs身在台灣,他的創意、概念及做法不可能會落實;或是說,台灣的文化不可能有 Jobs這樣的企業家,或有環境讓像 Woz這樣的工程師,用他們這樣的方式來做事。

所以我很不願意大聲說出來,我想台灣短視近利的態度,所養成的環境、文化就是最大的差別。

2007/07/19

Project Server 2007 VSTS Connector


The Visual Studio Team System Project Server 2007 Connector is designed to integrate the project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of VSTS with Project Server 2007. It's been developed by the Visual Studio Team System Rangers in response to significant customer demand for a connector solution. Future versions of Team System will have native integration with Project Server, in the meantime this Connector solution is the best way to integrate the two Microsoft products. This solution builds on the previous PS2003 VSTS Connector, published on GotDotNet. This solution is intended to provide guidance, provided as source code that can be used "as is," extended, or modified by developers to use o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projects.

Read more on the Project Server 2007 VSTS Connector @ codeplex.

Mercury簡易改裝

有同好有一樣的困擾 - 如何使用自己的data logging軟體,因此寫了這篇來分享我的簡易改裝。 Background 雲豆子 MERCURY roaster 烘豆機的設計是使用自行開發的軟體,來:1. 操控風門/火力; 2. data logging/自動烘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