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9
2011年沒有景氣問題 只有競爭力問題
郭台銘表示,對鴻海來說,沒有景氣問題,只有競爭力問題,例如鴻海進入桌上型電腦(DT)領域比較晚,但市占率愈來愈高,由於競爭力加強,網路安全獲得重視,反而讓DT需求上來。而鴻海集團今年營收達3兆元,今年成長幅度6成,明年成長幅度也有信心可以超過「下限」。郭台銘先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經將鴻海未來年成長率目標糾正為15%。
郭台銘今天並未正面答覆景氣、匯率等問題,尤其是匯率部分,郭台銘表示,不管他怎麼說,媒體都會大做文章,因此他不發表意見。
不過針對匯率部分,郭台銘以日元為例,日元對美元升值到80幾元兌1美元,日本企業仍能生存,以往的匯率可視為「環境的保護」,「順境人人會走,只是快或慢的問題,但逆境就看公司能不能生存」,因此明年的關鍵仍在於競爭力。
2010/03/31
開發網路電視 Panasonic不採用Android系統
積極推廣 Android 作為網路電視平台的 Google,嘗試與 Panasonic 合作卻遇挫。
Panasonic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資深副總派瑞 (Robert Perry) 說,Android 雖是免費,卻需要價格不斐的技術來支援,包括英特爾的高價晶片。
Panasonic Consumer Electronics 是 Panasonic 的美國子公司。
派瑞周二出席舊金山召開 3D 技術發表會,他會後表示,Android 平台「須利用晶片的處理能力,將增加成本負擔」。
將網路導入家庭娛樂產品漸成趨勢,Panasonic、三星電子 (005930-KR)、索尼 (6758-JP) 等電視製造商今年均計畫推出相關產品。
根據日前報導,Google 與英特爾正攜手開發「Google TV」平台,讓用戶可透過電視來上網。消息人士透露,索尼也參與了該平台開發計劃。
全球第4大電視製造廠的 Panasonic,則選擇自行研發網路軟體,透過自家的伺服器傳送網路內容。
2009/05/15
軟體商怎選Apple iPhone與Google Android?
賴飛鵬 2009/04/13 05:00:00
雖然Gartner與IDC等研究單位都預估今(09)年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成長率將下滑,如IDC將2009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的成長預估從原先的8.6%調降為3.4%,但相較於PC市場的成長趨緩,以及近幾年很少在PC端看到殺手級應用等市場現況,有愈來愈多的軟體開發商(ISV)開始關注智慧型手機市場。
版本不互通,該壓寶何方?近年來最具成長潛力的智慧型手機平台,莫過於2007年7月蘋果(Apple)發表的iPhone,以及同年 11月Google的Android;由於上述2業者都有提供應用程式付費下載平台,如App Store與Android Market,因此,有些獨立軟體開發商(ISV)開始推相對應產品,如甲骨文(Oracle)於去(08)年7月推出適用於Apple iPhone的免費軟體-Oracle商業指示器(Oracle Business Indicators)等。
但對研發資金與資源有限的軟體商來說,到底該先開發iPhone版還是Android版的應用程式?評估點很多,以下,我將提供七個比較點,供軟體商參考、抉擇。
出貨量
對軟體商來說,應用程式的可能銷售量最關鍵,而這可從硬體出貨量來看。舉例來說,由於Windows作業系統的出貨量最大、市佔最高,因此,幾乎所有軟體商都是先開發Windows版個人應用程式後,才會開發Mac版及Linux版;在後端伺服器市場也是如此,由於昇陽的Unix伺服器銷量較惠普(HP)與IBM多,因此,軟體商在開發伺服器應用程式時,也是以Solaris版為先,之後才會考量HP-UX、IBM AIX。
以此看iPhone及Android,iPhone獲得壓倒性獲勝。理由是,iPhone 3G除在開賣後的3、5天即賣出100萬台的佳績,半年後,更有超過500萬台(尚未加上2G版iPhone的銷售量)的數量,反觀首款Android手機─HTC G1,則未破百(萬台)。
是故,第一回合是由出貨量較高的iPhone獲勝;可能讀者會說,不是有研究單位預估2012年後,Android出貨將超越iPhone,但我認為,眼前的事實勝於未來推估。
硬體應用的可能性
iPhone不只是智慧型手機。雖然iPhone是手機,但就其內嵌Safari瀏覽器這點來看,也可將之歸類成行動網路裝置 (MID),再加上蘋果有意將iPhone發展成掌上遊戲(這或許與App Store上銷售最多的應用程式是遊戲有關),因此,也可將之視作掌上遊樂器;我想,不久的未來,可能會看到其與Sony PSP、Nintendo DSL/DSi競爭。
另外,蘋果雖然將由iPhone變種的iPod touch定位成隨身聽,但就其規格、功能來看,也可將之視作可攜式媒體播放器(PMP)。
但與Android相較,iPhone的應用顯得有些狹隘。因為Android除早有前述應用外,還有其他可能的應用模式,如個人導航機(PND)、小筆電(Netbook),甚至是小型的固接式數位相框(DPF)等。
第二回合,是以硬體應用層面較廣的Android勝iPhone。
軟體應用的可能性
瞭解硬體的可能應用後,也得了解軟體的潛在應用─這方面是Android勝iPhone。理由是,蘋果禁止軟體商開發某類型服務,如不准軟體商開發iPhone的VoIP應用程式,但Android並無此限制。
我認為,蘋果之所以會限制軟體商研發VoIP等應用服務,最可能的原因是該類應用有其他潛在商機存在,因此,蘋果才會保留下來留待日後自行發展、或將之用做與其他業者進行合作時的談判(交換)籌碼。
開發門檻高低
除了市場考慮,還得進一步考量開發門檻,例如軟體商必須使用蘋果的Xcode開發工具,才能開發iPhone版應用程式,而開發Android應用程式則需使用Eclipse。
稍有程式開發經驗者都知道Eclipse的氣勢遠勝Xcode:Xcode除操作介面具備蘋果慣有的舒適外觀外,其餘一切都輸給 Eclipse。舉例來說,Xcode只能在Mac電腦上執行,因此,想開發iPhone的軟體商一定得先花錢買Mac電腦─至少得花20,900元新台幣買Mac mini。反觀Eclipse,由於其可支援跨Windows、Linux與Mac OS X等作業平台,是故,軟體商多半不用額外花錢購買電腦,可在既有電腦上安裝開發工具/環境。
相較其他程式開發語言,用來開發iPhone應用程式的Objective-C顯得不大容易使用。從字意上,Objective-C好像與C語言相似,但事實是,其為物件導向語言,類似C++;到底有多不好學?曾有某位知名程式師直言道:就所學的十多種程式語言,就屬Objective-C最難用。
Objective-C的難用可從其發展淵源來瞭解─Objective-C是Steve Jobs在NeXT軟體部門研發出的程式語言,是故,當Jobs重返蘋果,除將NeXTSTEP作業系統的Mach移植至Mac OS X,相關軟體技術也一併採行,如Objective-C等。
Objective-C之所以不易學習,在於其與主流程式的設計迥異、支援的開發工具較少,且範例程式也很少等因素有關。舉例來說,他類程式語言只需3、4行即可實現的功效,Objective-C則要10餘行才能實現。或許您會想,蘋果難道不知道他們家的開發工具不大好使用?我想這可從蘋果的經營風格、企業文化本就講究特立獨行、拒絕跟風來預測其動向:即便世人認為其的程式語言與開發工具不易使用,其也未必會進行改變。
相對的,Android使用的類Java語法與Java的相似度達85%~90%,開發人員雖不能直接使用Java類別庫(Class Library),但至少能快速的將原有邏輯重新詮釋改寫。所以,第四回合─是否易於開發?Android勝iPhone。
註冊(使用)費
想開發iPhone版應用程式,並且在App Store上架販售者,必須先向蘋果註冊─註冊費每年99美元,若需要技術支援服務,則得每年支付199美元。相對的,Android雖然也需要繳交註冊費,但註冊費僅25美元,而且,只要付一次即可,我想,勝負不問自明。
軟體銷售後的拆帳比率
透過App Store賣掉應用程式後,蘋果要抽30%的利潤,若一套軟體賣10美元,那原開發商得7元,蘋果得3元。
同樣的,Android雖然也要拆帳,拆帳比也是37分帳,不過30%不是由Google取走,是給在地電信營運商,如台灣的台灣大哥大、中華電信等,這種拆帳機制讓本土電信營運商更積極的支援、推廣Android。因此,就大方度來說,Android算略勝iPhone。
上架審核機制
審核過的應用程式才能放上App Store;一開始,蘋果的審核速度還算快,但在iPhone熱銷後,軟體商開發應用程式的速度開始大增,但蘋果的審核速度卻有變慢之嫌,甚至出現上架塞車的問題。某軟體商即曾對我表示,應用程式多半得等上4到8、9個月,才有可能在Apple Store上架。
除塞車問題外,蘋果還會給開發者許多「建議」,例如,程式介面與蘋果的簡約直覺風格不合、或美感不足等;而且,那些沒有依照其建議進行修改者,蘋果不會允許其上架!
更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已獲蘋果審核且上架者,也會遭到無預警(說明)下架。另外,在美國那種消費者意識高漲的市場中─消費者可在鑑賞期內毫無理由退貨,App Store卻沒有所謂的退費機制。
相對的,Android Market則是全然的門戶大開,不會對上架軟體進行審核,但缺點是上架軟體的水準不齊,有涉及犯罪、暴力、邪教的可能。因此,在上架審核這關─iPhone把關過嚴,Android則把關過鬆,雙方和局。
結尾
我這邊必須強調,選擇加入Apple或者是Google陣營的評核點不只上述七點,但礙於篇幅限制,無法盡列。
總的來說,雖然Android的政策較iPhone大方、技術也較超越,但若以出貨量與應用程式數等兩者評估市場性,則是iPhone大勝─iPhone(含iPod touch)除出貨量大、App Store上已累積一萬多個應用程式,這些都是Android所不及。
但若從其他構面來看,如蘋果長久採封閉、獨佔性政策,硬體產品未曾在全球市場上獲得主佔地位(最近市佔落在9到11%的Mac的最顛峰是在1992年的12%,當時Jobs是在NeXT就任而非蘋果,最慘則在1997到1998年間,除美國市佔跌破5%外,全球市佔亦跌破3%),不會因為市場景氣狀況調降(多數)產品售價,以及購買者多屬Mac迷、Apple擁護者、或者是Jobs信徒(70%的iPod購賣者集中在加拿大與美國等地區、43%以上的iPhone購買者集中在高時尚、高消費的紐約市及加州,且有近半的iPhone購買者已擁有iPod)等,未來,iPhone能否持續發熱,是個未知數。
相對的,Google投下資金與資源研發的軟體(或網路)標準、平台與服務,已有多項成為全球主佔,如Google Search、GMail等(當然,失敗也不在少數,如Google Voice、Google Talk)。
由此來看,iPhone與Android孰勝孰敗尚未定;此外,除上述兩者外,建議開發商仍要持續關注即將進入7.0版Windows Mobile,將大幅調整發展模式的Symbian、決定在穩固商務市場後跨入娛樂市場的RIM,以及在CES 2009上獲高度喝采的Palm Pre等。
編按:作者為行動裝置韌體工程師,該領域工作經驗約七年餘。
2009/03/08
3G手機看電視 月租128元起無限「看」到飽
要用3G手機看電視,用戶期盼的就是「畫質愈來愈好、收費愈來愈少、節目多且便宜又大碗」!中華電信宣布,提升3G高畫質手機服務,結合60款高畫質手機支援搭配,提供28個頻道,月租費128元到199元四個等級吃到飽的月租費服務,市場吸睛力愈來愈強。
中華電信自07年9月起推出手機電視,不過,受限於傳統手機功能很陽春需通過瀏覽WAP網頁點選節目、頻道選擇過少、精采內容採逐項收費與每秒傳輸速率過慢等因素,到現在用戶數只有6,000人,成長有限。
為擴大3C行動生活圈概念,中華電宣佈,將傳輸速率增加到384kbps,畫質從過去176x144像素升級為320x240像素,結合民視、非凡、華視、台視等電視台合作,與手機廠商合作推出能支援高畫質影像的60款手機,包括HTC、LG、Nokia、Samsung、SonyEricsson等;預讓手機節目看起來「清晰又動人」。
收費上,中華電也大打「動人」牌!共計28個頻道,四大館區、三種收費選擇,包括台灣手機電視特價區、無線歡樂電視區、NBA美國職籃直播和重播區、SBL超級籃球聯賽的直播和重播區。
前兩區月租168元,第一區可收看民視新聞台、民視無線台、非凡新聞台、大愛等13個頻道、無線歡樂電視區可看中天新聞台、台視綜合台、中視娛樂台、華視綜合台、緯來等10個頻道。NBA美國職籃直播和重播區月租199元;SBL超級籃球聯賽的直播和重播區,月租128元。值得開心的是,四大館區的月租費128元到199元,全採吃到飽、無上限分鐘數收看,可望滿足消費者「眼慾」。
遠傳去年也曾推出H.264高畫質編碼的行動電視頻道,加上「選台器」功能吸引消費者,但是月租費199元只能看10個頻道,上限2000分鐘,大多數消費者還是難以提起勁來。
2009/02/28
台灣五個七年級大男生創立「易訂網」 40秒完成線上餐廳訂位
線上餐廳訂位網站 Open Table 身價上億
2008/11/25
矽谷的未來 - 邱鴻安 @世界日報
關於矽谷的創立,其中的一種說法,是創於1957年─八名年輕工程師在這一年設立早期的晶片公司「快捷半導體」。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矽谷,半導體公司到處都是,在半導體之前,矽谷到處仍是果園。之後,是電腦軟硬體的公司,接著是網路公司,然後是新形式的網路資訊,例如社交網站 Facebook和播放短片的YouTube。矽谷最新的發展是綠色科技:太陽能電池和金屬板、以及插電式的油電車。從這種發展過程可以看出,科技是矽谷的核心,而持續創新則是它的成功之道。
「創新」雖是眾所周知的說法,但實行起來卻很困難,否則其他地方早就可以追上矽谷。那麼,在持續創新的精神下,矽谷會有些什麼勝過其他地方的特點?
其中一個別處所無的特點是對創業主意的重視,而對創業主意的重視,則可見於矽谷願意就創業主意進行投資,把風險和成本的考慮,視為次要因素。這種敢於冒險投資、不怕失敗的精神,就是矽谷特有的文化。
社交網站Facebook的創辦人馬克‧查克柏格 (Mark Zuckerberg)是哈佛的輟學生,他在想出社交網站的主意後,就像其他夢想創業的東岸人一樣,沒有留在希望成為新矽谷的波士頓發展,卻西來矽谷找機會;果然,他在這裏找到風險投資家彼德‧菲爾 (Peter Thiel),菲爾投資50萬元給他,因此Facebook.com就在2004年成立。2007年10月,微軟出資2億4000萬元購買 Facebook的1.6%股權,這表示Facebook的市值已增至150億元。
對於矽谷特有的冒險創新精神,Google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說得最徹底。去年是矽谷創谷50年,矽谷各大企業的主管紛紛對矽谷的未來發表意見,施密特的說法是:「如果你相信自己的創業主意,那麼財務之事,自會慢慢水到渠成。」
施密特的主張創新,並不只限於科技,還在於管理和經濟,甚至在於政治。他管理Google,讓員工在上班時有20%的「自用時間」,這兩成的自用時間,當然不是用來埋頭幹活的,而是用來進行自訂項目的創新時間。
施密特對清潔能源甚有熱情,他認為美國和全球可以放棄石油,代之以清潔能源 (太陽能、風力發電、電池等),發展清潔能源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並且為美國經濟開出一番新天地。他的其中一個目標是:在20年內,插掣充電式的油電車可占到美國整體汽車的50%。施密特的創新觀念,還用到政治上。他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歐巴瑪思想創新,是推行開發清潔能源、開創新時代的理想人選。
總之,創新就是這個世界的一切法則,不獨是矽谷的未來,而且還是經濟、政治賴以成功的要素。
2008/09/01
Google發表Android應用程式市集 -
Chu表示,該市場將採用類似YouTube的評論與意見機制,而且是一個開放的內容供應平台,讓使用者可搜尋、購買、下載並安裝在Android裝置上執行的各種應用程式;Google之所以不採用Store,而是以市集(Market)作為該網站的名稱,是因為認為開發人員應該要有一個開放且沒有障礙的環境來提供他們所創造的應用程式。
全文>>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50661
2008/01/27
昇陽收購開源資料庫廠商MySQL
http://www.sun.com/aboutsun/pr/2008-01/sunflash.20080116.1.xml
2007/11/07
阿里巴巴香港上市 被買爆

挾著郭台銘、思科跟Yahoo!都投資的光環,阿里巴巴創下香港交易所有史以來,唯一一家在星期二掛牌上市的公司,一開盤氣勢就不同凡響,跳空漲到30元,是掛牌價的1.5倍,收盤時漲了26元,收在39.5元,漲幅高達2倍。 讓阿里巴巴登上香港科技股的龍頭。
錯開港股大跌1500點的黑色星期一,總股本有50.5億的阿里巴巴,市值有2864億台幣,在香港上市的股數有8.6億股,雖然馬雲只有持股5%,掛牌前身價就有10億美元,在中國富豪榜排名第八,但6日港股收盤之後,身價翻了兩番來到30億美元,算成台幣就有960億元。
馬雲曾表示,「我自己覺得我最快樂的時候,是那時候一個月拿89塊錢人民幣,那真快樂,因為每個月有理想,覺得再努力幾個月,我就能夠買到自行車了,現在錢對我來說,已經沒有那麼理想了」。
雖然賺89元人民幣的日子比較開心,但是馬雲手上的阿里巴巴會讓投資人瘋狂捧場也不是沒原因,阿里巴巴是目前大陸最大的B2B商務網站。此次是首度公開招股,在香港超額認購258倍,上市第一天就繳出漂亮的成績單,成為港股2007年的新股王。
2007/10/07
Cool music site from China - 1thing.com
The music is a HK TV song and it's more then 10 years old. If you're in my age and know the song, I'm sure it bring back a lot of memory. There're a lot of stories to say about it, but anyway, I found the song in 30 seconds in this cool site from China.
Why this site is cool? live lyrc, good db (from very old to new, and expanding), and it's FREE!

2007/09/21
「導購網站」推動網路購物新風潮
根據媒體報導,MIC揭露台灣網路購物將走向「群體智慧購物時代」。網友線上購物將透過社群推薦的評論,作為購買商品的主要參考依據;商家可以透過網路族群之間的認同感,作為網路行銷施力的新方向。
基本上筆者同意這個看法,但其實這並非最新的趨勢,許多先進的國家不但已經落實在電子商務的運用上,比方將購物與社群進行整合(國外稱之為 Social Commerce或 Social Shopping);甚至就連台灣本地,也有一些非衝動型的網友奉行這樣的邏輯在看待購物這件事。
以筆者為例,去年在採購筆記型電腦之前不但事先上過 PTT BBS的 nb-shopping板和 Mobile01網站去做過功課(瞭解規格與性價比等……),還到PChome線上購物和Yahoo!奇摩購物中心去比價。幾經確認之後,這才做了購物決策,買了現在用得順手的筆記型電腦。
這自然不單單只是筆者個人的行為,現在已經有許多網友懂得採納智慧購物的優點,或許這也是一些網站諸如 Fashion Guide、手機王、Mobile01、癮科技等受到青睞、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唯獨購物本來應該是一件愉悅的過程,如果為了查詢商品的規格、比價和其他消費者的評價而奔波,那似乎有點辛苦哦!眼光放遠一點來看,這種購物行為甚至可能對消費者的興致和信心造成傷害。智慧購物的背後,是否需要和四處奔波畫上等號,筆者以為這是相關業界值得思考的地方。
倘若我們將刺激消費、提升銷售績效視為評價網路購物的諸多環節之一,那麼其中一個重要的核心指標,就應該是全面提升消費者本身的購買體驗。而如何刺激購物意願、協助消費決策,乃至於提供安全、便利且愉悅的購物經驗,則是網路購物業者所需面臨的一道課題。
MIC資深分析師周文卿曾建議國內業者可多利用 Web 2.0凝聚網友人氣,並藉由網路連結,包括連結至達人網站或知識網站,讓網友直接藉由其他網友推薦,購買商品。其實這就是「導購」的概念,雖然在臺灣比較少聽到這個名詞,但「導購」這個觀念在中國大陸卻普遍被流傳和使用。甚至對岸的朋友們開始習慣以「導購員」的禮遇頭銜來尊稱店員和推銷者。
從字面上來看,所謂的「導購」即是引導消費者找到想要的東西,進而促成購買的過程──無論是房屋仲介的從業人員協助欲購屋者找屋、看屋,最後完成房屋買賣的交易;抑或在零售業,由推銷員恰如其分的講解商品特色、功能(但不過度推銷,而輔以感性和理性的訴求),並嘗試解除消費者心理的種種疑慮,最後幫助消費者購買到屬意的商品。以上所舉例的協助消費者購買之過程,都可嘗試以「導購」的範疇來詮釋和著墨。
根據統計,全台上網人數已突破一千五百萬,而其中又有數百萬網路用戶有網路購物的習慣和行為。各種產業的業者若能適當導入「導購」的概念,同時提供最直接、明確以及值得信賴的商品資訊,協助消費者解除心中的各種疑慮,並藉此進行購物決策。如此一來,不僅能夠讓消費者節省時間和心力而順利完成購買商品的過程,也可提昇銷售者的績效與口碑。
畢竟「導購」的任務並不是只有完成銷售工作和滿足消費者的購物體驗而已,最重要的是要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口碑效應!而「口碑行銷」,往往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力的傳播。
最近,已經有一些網購業者和網路公司開始思索「導購」的威力和樂趣,希冀透過一些Web 2.0的邏輯來建立導購網站,並以推薦、分享和評價的機制來幫助消費者確立購物意向,進而找到喜歡的商品。總而言之,多替潛在顧客用點心,便可以為消費者創造一點幸福的體驗──導購網站的崛起將為網路購物帶來一波新風潮,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2007/09/05
Silverlight 1.1
微軟日前正式發表Silverlight 1.0,並且展示了很多利用Silverlight 1.0技術的商業網站,例如MLB網站的影片,和微軟的Halo 3預覽網站(HD版)、Tafiti.com、MSN Podium '08。微軟沒有忘記必須讓Silverlight跨平台、跨網頁瀏覽器,因此Silverlight的runtime不僅有Windows和Mac版本,也會有Linux版,而Mono專案團隊將會負責實作開放源碼版的Silverlight 1.0和1.1;開放源碼版本的Silverlight的專案代號是Moonlight。Mono是由Novell贊助的Linux版.NET平台,有趣的是專案代號Moonlight。如何有趣?一是銀光、一是月光;再者,把Mono的最後兩個字母調換就變成Moon了不是嗎?
Moonlight不僅能在Linux套件執行,而且將支援Firefox、Konqueror、Opera。再者,Moonlight 1.0會如同Silverlight 1.0支援JavaScript程式開發架構,而Moonlight 1.1則會向Silverlight 1.1完整支援.NET架構。
隨著1.0的推出,微軟也正加快Silverlight 1.1的開發。Silverlight 1.1將會包含跨平台版本的.NET Framework,支援WPF的UI開發架構(包括可擴充的控制項架構、版面配置的管理、資料繫結、控制項面板、更多內建的控制項)。Silverlight 1.1也包含了目前開發人員使用的完整.NET Frameworkr基底類別庫的子集,能支援集合、泛型、IO、HTML DOM、XML、本機儲存、LINQ,以及sockets、Web Services、REST等網路功能。跨平台版本的.NET Framework,意味著開發人員可以利用任何.NET語言(VB、C#、JavaScript、Python、Ruby等等)來開發Silverlight程式。
目前如果想要開發Silverlight 1.0的程式,可以利用任何的文字編輯器-_-;或者以Visual Studio 2008/Visual Web Developer Express 2008 Beta 2搭配JavaScript Intellisense for Silverlight 1.0(這比利用文字編輯器hard coding方便許多)。如果現在就已經著眼於Silverlight 1.1,可以下載Silverlight Tools for Visual Studio 2008 Alpha和Express Blend Preview。
More info:
Silverlight 1.0 Released and Silverlight for Linux Announced / Scott Guthrie's blog
2007/08/08
維基百科「致命的吸引力」
雖然同樣是「免費」,儘管校內齊備著各種專業資料庫,同學們仍然獨鍾維基百科。這是為什麼呢?
為期三天的維基2007國際年會 (Wikimania 2007) 在台北舉辦,我正好躬逢其盛,與另一位美國學者 David Pendery先生於首日共同主持一場名為【當台灣學生遇見維基】(Wikipedia and Taiwanese Students — A Good Mix) 的小型研討。在會中,我們邀請了幾位台灣學生,共同分享他們對於維基百科全書的看法以及實際使用的經驗,並且與在場的其他與會者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我曾經教授「電腦網路書目學與研究方法」課程多年,對於台灣學生使用線上資料庫,有深刻的體會。事實上,國內大學圖書館每年都會投入大筆經費購買專業資料庫,其中除了 Project Muse、EBSCO、ProQuest等整合論文與期刊的全文或書目資料庫系統外,亦包括諸如【大英百科全書】、【大美百科全書】等知名一般資料庫。
由於這些資料庫十分昂貴,因此每年學校都會辦理講習,教導學生如何使用,只要在校園網域中,這些服務便完全免費,即使在校外,也可以透過設定「代理伺服器」(proxy) 免費存取這些資料。
然而有趣的是,雖然同樣是「免費」,儘管校內齊備著各種專業資料庫,同學們仍然獨鍾維基百科。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許多學生雖然做的是「研究報告」,但卻並不習慣使用專業資料庫。相反地,他們通常沿襲平時的查詢模式,使用Google等搜尋引擎作為資料收集起點。當他們輸入關鍵字後,往往會間接連結到維基百科全書。因此,透過搜尋引擎轉介,維基的開放性達到了最大值。。
它是個開放的平台,可以透過任何搜尋引擎存取,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免費查詢。同時,任何人都可以增添、修改資料庫的內容,無論他們的專業背景或動機如何,都可以平起平坐,發表他們的議論。
維基的開放性,營造了其他專業、封閉資料庫所沒有的魅力,它真正達到了知識的全面下放與「去中心」,千百年來掌握在知識份子手中的權力開始解體,傳統的「讀者」(reader) 逐漸進化成為了「讀/寫者」(wreader = writer + reader),一種真正「眾聲喧嘩」的場域,透過超連結與多使用者互動,正無盡地展開。
當然,這並不表示維基百科的內容完全正確。相反地,它經常因為各種資訊誤導而為人所詬病。某些大學教授相當排斥學生引用維基百科的內容,一位與會學生便表示,她的報告因為引用了維基百科,而得到了極低的分數。因為該位教授稱「維基百科並無學術可信度」。
的確,雖然維基百科中的資料泰半正確;然而卻也經常因為不同動機或惡作劇,鬧出許多趣聞。例如今年七月馬英九便曾澄清維基百科中關於「父親馬鶴凌是陸軍中將退役,母親秦厚修是國防部總政治部股長」的惡搞內容,並非屬實。最後,維基只好限制網頁修改,設定為「半保護,匿名或新註冊用戶不能編輯」。
維基的魅力,在於人人都可以參與,交換意見,發表看法,分享知識。許多具有爭議性的主題,都可以在討論區看到精彩紛呈的辯論。然而維基的危險,卻在於大量的正確資料中隱藏著少量的錯誤,只要些微的誤導,就可能造成深遠的影響。
在這樣一個開放的場域中,「品質管控」成為了重要的課題。然而「品管」與「箝制」之間的分寸如何拿捏?這才是最棘手的問題。
維基的魅力,正是來自於它的危險。這種全然的開放性,形成了維基「致命的吸引力」。
延伸閱讀:
〈今年的維基國際年會,在台北〉〈挑戰極限:台北申辦維基國際年會記事〉
2007/07/26
Steve Wozniak, iWoz
多年來,談到蘋果電腦,人們想到的第一個名字,及唯一的名字,總是 Steve Jobs,所有光芒就集中在他身上,沒有待過bay area 或看過 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這部電影的,可能不知道,就像 Microsoft 的 Bill Gates 跟 Paul Allen,Apple 還有一位創辦人 Steve Wozniak。
Woz 是一位典型的 geek engineer。工程師總是不善交際,不善言詞的,多年來他退隱江山,在業界外專職從事教育,即便是我待在valley 這麼久,也是看過這部半記錄片才瞭解內情的。
Woz web site: http://www.woz.org/
終於月亮的另一面想亮起來。Woz 首度打破沉默,出版這本自傳 iWoz,還原了當年的歷史,這本由本人自述的傳記,也詳實演繹了矽谷的工程師文化(iWoz 中文版已由遠流出版社在今年七月出版)。
兩位 Steve 聯手締造 Apple傳奇,但兩人從來就不是同一種人。Jobs是天生business man,口若懸河、熱愛行銷,知道生意在哪裡;Woz是天生工程師:害羞自閉、卻好惡作劇,擅長組裝零件勝於經營人際關係。他們唯二的相同之處,是畢業自同一所高中,及都喜歡發明新奇的電子產品。年長的 Woz酷愛玩技術,年輕的 Jobs則愛把做好的玩意拿去賣錢。
他們互相欣賞、互相需要、聯手搞怪、一起創業,但性格的差異終究讓兩人分道揚鑣,各自走上不同的路。Woz先離開 Apple,創辦自己的遙控器公司,繼而再轉去做小學老師;Jobs則和董事會吵翻後離開,先創辦NeXT,再接手Pixar,並於1997回鍋蘋果,東山再起,將一連串 i開頭的產品賣成全球叫座,成為當今科技業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
Woz和大多數工程師的最大差別,就是 Woz有「夢想」,那種源自於 geek的渴望,要「創造不同」Make a difference,並身體力行去做。這指的不是賺錢 (創一家公司或股票上市或成為億萬富翁),而是創造一個時代,一個可以幫助眾人的創新。
比方說,Woz總喜歡用最少的晶片,做出與別人同樣功能的東西,這樣子價格才能降下來,而這也是電腦從大企業和軍方的技術人員手上,進入一般中小企業及家庭的關鍵。此外,我們用電腦時習以為常的螢幕和鍵盤,也是 Woz的手筆。在此之前只有 mainframe,每個 user都得用打孔卡片輸入後,在控制板上看結果,再到報表室裡拿列印出來的結果。
Jobs與Woz利用他們互補的長處 (追求無與倫比的elegant、非凡的行銷、及不屈不撓、不受限的技術思維),最終將打字機 keyboard的輸入概念及類似電視螢幕的輸出變成 PC的標準 IO,成為今日電腦的標準。我們今天操作電腦的方式,源於 Woz 跟 Jobs 三十多年前的想法和實做。我認為個人電腦的歷史,應該要從 Apple I上市那天開始。
就連新竹科技園區後來流行的 stock option 員工分紅配股,Woz也早就做了,而且是個人來做。在 Apple上市前,他拿出一部份自己的股票,低價賣給他認為對蘋果有貢獻的人,包含同事和朋友,稱為「Woz Plan」。至於公司方面和 Jobs個人,則沒有什麼動作。
你可以說 Woz是個「怪人」,在他這本 iWoz裡你處處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他不太和別人計較,做事大多自己來,功勞則和別人分享。他對財富沒太大想法,對發明和創造卻有極大的熱忱。當然,和這種對事比對人更有興趣的人相處也很累。誰能忍受新房裡不是堆滿玫瑰而是塞滿主機板和晶片?
有人問過我矽谷跟台灣的差異有哪些。well, 台灣有很多工程師及科技業的企業家,但沒有汐谷這種真正想「Make a difference」的人及環境。在台灣工作幾年後這環境迫使每個人每天專注於ROI, 導入 6 sigma或 cost down,個性比較外向一點的技術人就應該轉進成為 sales 或 PM,要不就自己創業,去當自己的老闆。在你入行10 幾年後還在當工程人員寫 code的好像就遜掉了。
在矽谷我從不以身為工程師而覺得遜,也沒啥官僚體制的問題。我們崇拜追求平等和客觀,不論在技術上或其他任何事,我們希望卓越、精益求精,也不怕挑戰上層,爭辯事非。尤其是像Woz 這種矽谷精神代表人物,是最典型的 geek - 相信真理,反對一切的官僚和虛偽。
我並不是說在矽谷每個人都是geek,geek就算在矽谷也不一定都混的很好,但這種態度卻是被推崇、被景仰的,因為每個人都知道挑戰現況就是推動創新的 nuts and bots 基本精神,而創新也就是矽谷自 1950以來特有的文化。因此,在矽谷這種工程師文化處處可見,而 Woz就是其中的知名代表之一。其他例子類舉不凡,像 Google 也是一個很典型的鼓勵創新的範例。
從Apple I 到 iPhone,全世界都景仰 Apple的產出,不管是對手或是愛用者。科技界也都熟悉 Jobs 這位行銷鬼才,但 如果當初 Jobs身在台灣,他的創意、概念及做法不可能會落實;或是說,台灣的文化不可能有 Jobs這樣的企業家,或有環境讓像 Woz這樣的工程師,用他們這樣的方式來做事。
所以我很不願意大聲說出來,我想台灣短視近利的態度,所養成的環境、文化就是最大的差別。
2007/06/08
手機電子錢包全球應用現況
根據經濟學人雜誌報導,手機不僅在英國成為VIP會員進出夜店的支付工具,美國NBA亞特蘭大老鷹隊還與手機廠合作,球迷能用手機買票入場、買爆米花。奧地利已做到不需攜帶現金信用卡等工具,只靠手機就能完成一天的交易;英國倫敦夜店也透過寄送手機條碼方式,把貴賓入場券寄到會員手機,學生如果透過手機購買入場券,還可以打折。
事實上,台灣也正努力往這條路邁進。中華電信今年一月初與中國信託、Visa國際組織共同推出感應式信用卡手機,台灣大也在一月底與台北富邦銀行、萬事達卡合作,推出使用NFC技術的信用卡手機,遠傳也準備在今年下半年正式推出。中華電信並表示,結合悠遊卡功能的NFC手機預估2年後問世。
何謂NFC?
NFC為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近距離無線通訊縮寫,由Philips、NOKIA與Sony共同主推技術,原理是使用單1晶片,結合感應讀卡器、感應式卡片,點對點功能,在20公分距離內以13.56MHz頻率範圍運作,有了NFC的手機,即可植入信用卡晶片或悠遊卡晶片,進行20公分近距離交易存取。最常見的應用如捷運悠遊卡,或是最近電視廣告常見的MasterCard / 超商快速結帳也是使用NFC 技術。BenQ T80是國產首款內建NFC晶片手機。
與手機結合
隨著手機功能愈來愈強,手機不僅是現代人最貼身的溝通工具,周邊服務及智慧型手機也愈來愈多、愈來愈普及。根據「經濟學人雜誌」數據,透過手機完成的電子交易金額,2006年總交易額將達到370億美元。 由於NFC 的成本低廉 (一片NFC的成本只要幾美分)、體積輕薄短小,未來只帶手機不帶現金與信用卡的時代很快就會來臨。
行動商務最發達的地方在日本,日本每天有無數筆交易透過手機感應交易完成,包括購買地鐵車票、雜貨。日本第一大電子錢包公司Edy的2千3百萬用戶,其中450萬戶為手機用戶。日本NFC技術主導者新力也準備將電子錢包晶片內建到電腦、電視與遊戲機,讓用戶可直接下載影片與電玩。
什麼是感應交易?
所謂的感應交易,就是指持卡人無須將信用卡交給櫃臺結帳人員,只需要在感應器前面感應一下,就可以完成該筆信用卡交易。感應式交易除了可以大幅地減少信用卡結帳的時間,因為卡片不離手,交易也更為安全。因此,未來刷卡就像坐台北市捷運一樣,沒有帶錢包也可以輕鬆消費。
大陸發展狀況
在去年的北京國際金融展上,一名參觀者在銀聯展臺嘗試手機刷卡。中國銀聯助理總裁閻強在中國銀聯成立5週年的新聞發表會透露,中國銀聯計劃聯合電信營運商、發卡銀行,於今年下半年推出非接觸式手機支付業務。屆時,市民手中的移動電話和銀行卡將「合二為一」,在受理商家特殊的終端機上輕輕一照即可完成付費。
之前,中國銀聯在上海、北京等地區曾開通過固定電話支付業務,市民在家中安裝刷卡電話,可以進行轉賬還款、帳單繳費、票務訂購等交易。另外,多數銀行目前推出的"手機錢包"業務,也是利用手機完成水電煤等公共事業費的繳費。不過,銀聯擬推的非接觸式手機支付的適用範圍更廣。此外,通過「一機一密」和實名制管理,可以確保刷卡安全以及手機遺失後的卡內資訊、資金安全。
目前全球將交通票證結合電子錢包,首推香港捷運票證八達通卡與英國倫敦的Oyster卡,除了小額支付,英國Vodaf one與美國花旗銀行也合作準備推出手機跨國匯款服務M-PESA,涵蓋區域超過一百個國家。
結論
除了更便捷的刷卡,商家的結盟也是整合趨勢重要的一環,例如,於不久的將來,台灣的悠遊卡也會結合入手機+電子錢包的陣容。可預見的,未來手機也會將NFC晶片列為標準規格。
未來手機可能跟小叮噹的口袋一樣神奇,可以講電話、打電動、聽音樂、炒股票、照相,還可以刷卡喔!!
More info
- 中華電信CHT9000 感應式信用卡手機 http://www.sogi.com.tw/park/content.asp?a_id=5540
- Visa Wave http://www.visa-asia.com/ap/tw/cardholders/cardsservices/visa_wave.shtml
- 中國信託感應卡介紹 https://www.chinatrust.com.tw/cgi-bin/prod/jsp/ch/home/default.jsp
- Master Card網站 – MasterCard PayPass http://www.mastercard.com/tw/promotions/paypass_card.html
- Wiki - 電子貨幣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B%BB%E5%AD%90%E8%B2%A8%E5%B9%A3&variant=zh-tw
BenQ T80 介紹 http://www.sogi.com.tw/park/content.asp?a_id=6188
解放網—新聞晨報: 下半年可用手機刷卡購物 - 2007/03/13 中國時報林上祚:國內三大手機系統業者躍躍欲試 手機埋單正紅 付現刷卡落伍嘍
2007/02/07
ums.tpc.gov.tw : 北縣╱傳真、簡訊自救 : 消防局設瘖啞聽障辦案專線
記者陳志仁╱北縣報導
瘖啞、聽障人士遭遇急難時,該怎麼辦?台北縣政府消防局特於去年底設置瘖啞、聽障人士的傳真暨簡訊報案專線,化被動為主動的協助的瘖啞、聽障人士,讓他們在遭逢緊急的危難時,可主動向消防單位通報,不僅自救還能救助他人!
根據社會局的統計,台北縣目前瘖啞人士約有1255人、聽障人士約有13050人,由於語言或聽覺功能的障礙,他們遭遇緊急危難時,無法向正常人一樣以聲音或時向119通報,請求協助救災或救援;為此,台北縣政府消防局特於95年12月建置完成瘖亞、聽障 人士傳真暨簡訊的報案專線,以方便瘖啞、聽障人士的報案。
台北縣政府消防局表示,報案傳真專線為22514761,手機簡訊報案專線為0919026119, 24小時都有專人服務,收到訊息後,將立即回復並派員處理,並透過簡訊往返進一步了解案情,同時也告知報案人簡易處理的方式;所以,瘖啞、聽障人士不用再被動地等待他人的幫助求救,透過傳真暨簡訊報案的專線,不僅能自救也可救助他人!
此外,消防局未來將和社會局合作建置瘖啞、聽障人士的個人資料庫,除了本身的資 料,也會納入鄰居或親友的緊急連絡資料,以提供更完善與即時的救助;消防局也呼籲瘖啞、聽障人士,先行在手機中輸入報案簡訊的專線,以及設置緊急求救的簡訊範本,以備不時之需。
http://ums.tpc.gov.tw/
POWERED BY EVERY8D.COM
2007/01/11
Microsoft Office Outlook 2007 行動訊息服務
http://office.microsoft.com/zh-tw/outlook/HA101549971028.aspx
http://www.every8d.com/ms/register/index-1.aspx
何謂 Outlook 2007 行動訊息服務?
Outlook 2007 行動訊息服務是 Microsoft Office Outlook 2007 的一項功能,可以讓您在 Office Outlook 2007 和任何行動電話之間傳送及接收簡訊。您可以設定 Outlook 2007 行動訊息服務來傳送工作和連絡人的簡訊提醒,或甚至直接將包含每日行事曆的簡訊傳送到行動電話,再也不需擔心錯過任何重要會議。
Outlook 2007 行動訊息服務使您不論是在公司外或是與客戶開會時,都可享有接收重要時效性資訊的彈性和自由。Outlook 2007 行動訊息服務所提供的增強型連線可以提供更高的客戶滿意度、更佳的團隊通訊,並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此服務為您提供了在今天快速變遷的工作環境中隨時擁有最新資訊的通訊工具。
Outlook 2007 行動訊息服務不但使用簡易,而且除了您的行動電話之外,不需再使用任何其他的軟硬體。只需向 Outlook 2007 行動訊息服務提供者註冊,即可使用 Outlook 2007 行動訊息服務提供者。請向當地的服務提供者立即註冊。
我為何需要 Outlook 2007 行動訊息服務?
您忙碌的一天可能包括與客戶和同事協調、出差到客戶所在地點或進行簡報和展示。管理忙亂的行程可是一件全職工作。Outlook 2007 行動訊息服務有助於讓您隨時掌握現況。您不需要向辦公室報到,因為辦公室會向您報到!
立即與連絡人、同事和員工連絡:
o 從 Office Outlook 2007 傳送簡訊 (SMS) 到任何行動電話,包括您自己的行動電話。
o 在 Office Outlook 2007 收件匣中接收對您已傳送之簡訊的回覆。
o 以簡訊形式將電子郵件從 Office Outlook 2007 傳送到任何行動電話。
o 根據您設定的規則,自動以簡訊形式將電子郵件接收到行動電話。
o 將單一的電子郵件傳送到多個收件者的電話。
永遠超前行程:
o 自動接收以簡訊形式傳送到行動電話的 Office Outlook 2007 提醒。
o 以簡訊形式從 Office Outlook 2007 傳送行事曆
2006/08/10
台灣產的Google人,迷人的公司才能留住一流人才
Google日前公布了二○○六年第二季的財報,營收高達二十四億六千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七七%,而七億二千一百萬美元的稅後淨利(net profit),更較去年同期的三億四千三百萬,增加超過一倍。又一次,Google打破預期,讓它的投資人笑得闔不攏嘴,Google證明了它讓所有公司望其項背的成長動能。
專家們分析,Google的成長來自於新產品與跨國服務的推廣。為了配合持續飆升的成長速度,Google的組織也像吹氣球般持續膨脹。根據Google向美國證管會提交的文件(SEC filings),從二○○一年底至二○○五年底,Google的員工成長了二一八四%,來到了五千六百八十名員工。甚至有人分析,Google每個員工的產值高達一千九百萬美元的天價。
過去幾年,Google持續向業界挖角,包括亞馬遜(Amazon)A9搜尋公司執行長曼博(Udi Manber)、微軟中國區總裁李開復、eBay先進開發技術總監莫尼耶(Louise Monier)等電腦、網路大老紛紛投效Google,但台面上的不過是冰山一角,有更多不願具名的優秀菁英持續向這個人才磁鐵靠攏。
如同《搜尋引擎觀察報》作者蘇利文(Danny Sullivan)所說,Google「用天才吸引天才」(Talent Attracts Talent)的求才策略的確奏效,但衍生的另一個問題就是,Google到底是用何種能力,讓如此多天才與菁英甘願留在Google持續效命?
獨特企業文化是致命魅力
分析家們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各有不同。優渥的「員工福利」早隨著Google公司內的照片,流傳各方,但是Google融入自由精神的創新制度卻也絕對會在他們的列表上。
首先,每個人可用二○%的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光是這一點,就是讓許多優秀人才難以抗拒的誘因。在專案透明化的Google,所有進行中的專案,都可讓工程師自行挑選。選不到?還可以自行另外開發,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當然動力十足。
其次,民主開放的風氣深獲員工喜愛。除了用人需要經過「過五關、斬六將」式的密集面試,任何人都無法徇私雇用自己人之外,每年的年度考核與內部晉升也都會交由「同儕考評」(peer review)決定,讓所有人經由同儕的良性競爭,一同成長。
最後,在Google的辦公室裡,沒有絕對的上下關係,不僅員工要對主管負責,主管也有義務對員工負責,這樣的概念表現在每週一次的員工大會上,即使是布林(Sergey Brin)與佩吉(Larry Page),也一樣要接受員工最直接的對話與質詢,至今如此。
這是制度的部分,但還有更多「文化」與「氛圍」因素讓工程師們深深吸引,其中Google環境的「多元」、「社群」與「持續學習」,更是在Google工作的無形資產。
1.好動型工程師——王普澤:永遠都有新鮮的任務,等著你挑戰
隨著Google服務的拓展與飆升成長的搜尋業務,「多元」成為在Google工作的一大特色,對喜歡求新、求變,熱愛挑戰與冒險的人來說,永遠都有新鮮事的Google,是他們實戰夢想的最佳園地。
六十四年次的王普澤,是個思想跳躍、興趣廣泛的工程師,受不了一成不變的生活與工作,「興趣」至上的他,待超過一年的工作屈指可數,一沒了新鮮感就想跳槽的個性,若要讓他緊緊地「黏」在同一個公司或專案,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Google卻做到了!
算算王普澤進入Google的時間,時光飛逝已經超過兩年,但王普澤還是覺得這份工作很新鮮。從小就是台灣、美國兩頭跑的他,養成了對變動環境的狂熱,或許這種性格的他,不適合生存在組織嚴密、層層關卡的大企業中,但卻恰恰好能夠融入Google。
在Google這個以倍數成長的公司裡,工程師一方面得處理多元、多變的各式專案,另一方面還得追趕日新月異的網路大環境及日益複雜的使用者搜尋習慣,這一切都是「變、變、變」,別人眼中的大難題,對王普澤來說,可是如魚得水的絕佳工作。「這裡的方向很多,事情永遠做不完,我還沒想要換工作,」一臉的滿意與愉悅。
然而,最讓王普澤津津樂道的,就是Google處理緊急問題的「War Room」(戰爭室),這是一個機動性的緊急單位,只有在遇上了迫切的問題,才會召集相關人員進入War Room即時應變,但置身其中的精神與時間壓力,也不言可喻。
對於這種團體戰鬥式的緊急狀況,一般人總是避之唯恐不及,但王普澤卻甘之如飴。他認為從War Room也可看到Google對於工程師的無限支援:「我很佩服他們願意把很多重要的人放在一起、解決問題,而且公司也願意提供資源,幫助大家解決問題,這是其他公司所不能做到的。」
2.天才型工程師——翟本喬:在這裡每個天才都會和夥伴互動
翟本喬小學二年級跳念四年級,成為台灣首開紀錄的跳級生,高中畢業直接保送台大數學系,大學時就設計出讓老外都佩服的交通控制機制。充滿好奇心、又酷愛知識的翟本喬,與一般人對Google的印象十分吻合——十足的天才。
談到在Google工作的魅力,十個中有八個Google人直覺的回答都是「人」。各路英雄好漢集結而成的Google工作團隊,每個人都蘊藏了各種令人驚喜的可能性,激盪出來的不僅是一個個令人驚嘆的創意,更是社群凝結的最佳原點。
自認只是鬼點子多、充滿好奇心、又酷愛知識的翟本喬,與一般人對Google的印象十分吻合——十足的天才。
大學時代的翟本喬就已經參與核三廠人員輻射管理系統與台南市交通號誌管理系統,當時他用陽春的Z80電腦,完成國外動輒花費數千萬元的城市交通儀控機制,連國外團隊也來台觀摩。即使是今天,翟本喬在交通號誌上的貢獻仍在,台灣大街小巷的S型測速儀,就是出自翟本喬之手,而且別忘了,那時他還只是個大學生!
一路上學、經歷顯赫的翟本喬,研究所畢業後進入了美國貝爾研究室,但最後他也輾轉進入
Google,為什麼?
實驗室裡的電腦宗師派克(Rod Pike)離職了,前往一個搜尋功能做得不錯的公司——Google,面對工作上接踵而來的不快,翟本喬向前輩打聽起近況,「這裡很好玩,不過離職時我跟公司有協議,不能挖角,你想過來,就自己申請吧,」翟本喬愈聽愈對這個公司心動,經過八人大軍的面談,翟本喬進入Google。
說起Google工作最有趣的部分,翟本喬首推這裡的「人」:大師、頑童、各領域頂尖專家,翟本喬在充滿「菁英」、「天才」的團隊裡如沐春風。
其實令翟本喬感到興奮的,不是天才間的菁英式對話,而是令人驚喜萬分的無限互動可能:「原來那個東西是你發明的!」、「原來你有飛機駕照?」、「原來你之前是空軍情報官?」這類對話常常出現在人與人的談話之中。
在Google的社群裡,永遠都有可能被其他人的靈光一閃,激發出更多的創新概念。在這裡,翟本喬不再是唯一的特例,反而更悠遊於一群老頑童之間的遊戲兼工作,與漫無邊際馳騁想像。
2005/10/27
網路地圖之旅 始於開放程式
你還是可以查詢Google Maps,找出從這裡到那裡該怎麼走。但何不用Google Maps來標示出辛辛那提的猶太餐廳、都柏林的交通違規攝影機,或美國境內溫泉療養地的所在位置?又何不用它來找尋西雅圖市提供免費上網的咖啡店?或找出你老闆剛買的豪宅位置,以及確切的成交價格?
大多是為了好玩,一群程式設計師正紛紛運用Google Maps程式產生獨特的地圖,再整合其他的資料,例如馬路上的坑洞、賣墨西哥包餅的貨車、看見飛碟甚至謀殺和搶劫案發的地點。
地圖結合實用資訊
結果是Google合成地圖,網際網路上最新型的改裝資料,有的純粹博君一笑,有的則有錢可賺。舉例來說,在Google搜尋引擎鍵入航空公司正式的簡寫和班機編號,查詢結果頁的上方就會顯示FBOweb.com。點閱此連結,即可看到那架飛機用虛擬圖釘標明其位置。此服務也提供飛機的小檔案,列出飛行速度、高度,以及估計這架班機抵達的時刻。
另一項服務,Homepricerecords.com,則視你輸入的地址,把相關的房屋銷售資料與Google地圖結合。(目前該服務只提供舊金山與洛杉磯地區的資料,但該公司承諾,芝加哥和紐約的資料很快就會出爐。)
現在網路上有多少Google合成地圖,無從得知,要推測每天新增多少更不容易。但還是有部落客孜孜不倦地設法追蹤最新的合成地圖情報。安大略省一家軟體公司的會計經理Mike Pegg就是其中之一。數月前,他架設Google Maps Mania部落格,企圖記錄這個網路現象。
Pegg幾乎每天都會列出十幾個網路上新發現的合成地圖,從比較普通的性犯罪者地圖,到令人眼界大開的,像是印度賞鳥地圖等,五花八門。「我幫他們發新聞稿,」Pegg說。
人們這麼做所為何來?脫口而出的回答通常也是實話:因為他們辦得到。Google已發布可產生地圖的軟體,稱為API,全名叫「應用程式設計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有了這個API,程式設計師即可自製合成地圖,作法是整合其他的資料,像是Craigslist列出的公寓清單,或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的人口統計資料。這種程式設計手法稱為AJAX,全稱是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本身即為一些程式的混合。
大企業也鼓勵使用
合成地圖在全球資訊網上不算全所未見。音樂家早就用類似手法合成其他歌手的創作。最著名的例子是DJ Danger Mouse去年合成披頭四的「白專輯」(White Album)與Jay-Z的「黑專輯」(Black Album),產生「灰專輯」(Grey Album)。在網路上,Hopstop.com把紐約、波士頓和華盛頓的地下鐵與公車路線資料,拿來與餐廳及娛樂場所的資料庫整合。
新鮮的是,大企業也鼓勵使用者利用這些資訊。網路零售巨人Amazon一直允許企業家從Amazon的資料庫與軟體程式中擷取一部分,自創新的應用程式,例如MusicPlasma,此軟體可用圖形呈現不同音樂創作藝人之間的關聯。(輸入樂團Weezer的名字,就會出現一大堆樂團名,如Nirvana、Nine Inch Nails和Zwan。)該網站最近更名為Liveplasma.com,也打造類似的電影搜尋工具,並提供免費的地圖功能。
加州柏克萊資深程式設計師Jef Poskanzer說:「這一切都迅速發生。就像1990年代一樣,人人都在全球資訊網上創造各式各樣的東西。」他本人已製作出溫泉地圖、巴黎古堡地圖、巴黎以及舊金山一帶的賽艇與大眾運輸系統地圖。
和1990年代不一樣的是,現在的創作更具草根性,因為這麼做輕而易舉。他說:「現在還是需要程式設計師來撰寫類似Google地圖這類程式,但因為你可以到別的網站複製程式碼,所以更簡單了。」
人人都能動手
簡單多了。由網景(Netscape)共同創辦人Marc Andreessen創立的一家公司,就希望進一步推廣民眾自製合成地圖。他成立了Ning.com,可自動產生自製Google合成地圖所需的工具,讓幾乎人人都能自己動手編纂地圖。
一旦你以「開發人員資格」(developer status)登記,該網站就會從你想模仿的網站拷貝其幕後的程式,讓你把它修改成自己的版本。不到五分鐘,你就能架設一個綠豆沙拉餐廳(Mung Bean Salad Restaurant)網站。
Google在開發地圖功能時,就知道自己沒有時間和興趣為興趣天南地北的使用者製作各種專門的地圖。但容許林林總總的合成地圖,符合Google整理世界資訊的策略,因此Google樂得開放這項功能供民眾運用。Google Local產品經理Bret Taylor說,該公司讓網站用符合經濟效益而且技術可行的方式,以地圖形式呈現資料。
Yahoo也開放某些網路服務幕後的API,包括相片儲存網站Flickr、Yahoo Shopping以及 Yahoo Maps的API。就連對自家程式碼保護有加的微軟公司,也對外發布地圖功能的API。但Google Maps風行得最快,而且目前看來吸引最多的開發者為它寫程式。
Taylor說,Google Maps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或許是Google允許合成地圖的創造者與Google分享在網站上刊登和銷售廣告的營收。(事實上,在允許使用地圖的同時, Google仍保留未來在網站上刊登廣告的權利。)Taylor說:「這對開發者有利,對Google也有利。」
一群新創業家也踴躍投入這塊市場。去年自史丹福大學商學院畢業的Pete Flint與同窗好友Sami Inkinen共同創立Trulia.com,在Google地圖上標示房地產物件。在中意的住宅區點選某個圖釘,就會顯現一連串登錄的待售房屋,附帶最近成交的房屋及鄰近不動產的比較資訊。
Trulia目前只提供加州五座城市的資料,而且現有的資料稍嫌單薄,因為採用的是報紙、網站等公開可得的資料來源,而不是當地房屋仲介協會有版權的資料庫。Trulia計劃未來增添額外的資訊,例如人口普查資料。
不論是賣廣告或為房屋仲介商聚集人潮,由此已看得出獲利商機。Flint說:「大致而言,我們依循Google模式。這只是焦點更集中的Google搜尋引擎模式。」
不過,Google雖開放業者使用該公司的地圖,但也有其限度。一旦某個合成地圖演變成大規模的商業服務,Google就會要求分享營收。例如,Google的律師就開始與Trulia洽談權利金協議。「目前免費,」Flint說:「我們正善加利用。」
Mercury簡易改裝
有同好有一樣的困擾 - 如何使用自己的data logging軟體,因此寫了這篇來分享我的簡易改裝。 Background 雲豆子 MERCURY roaster 烘豆機的設計是使用自行開發的軟體,來:1. 操控風門/火力; 2. data logging/自動烘焙。 ...

-
等了非常久的 Mercury 烘豆機 終於到貨了。找了水電來接220V就迫不及待開烘了。 Overall 這是一台CP值非常高的機器,可以說是目前(2017年5月)最接近貴森森營業機種的縮小版。 一應鉅全:有下豆槽,小型化的的風門,銀皮收集桶,跟風管。 ...
-
有同好有一樣的困擾 - 如何使用自己的data logging軟體,因此寫了這篇來分享我的簡易改裝。 Background 雲豆子 MERCURY roaster 烘豆機的設計是使用自行開發的軟體,來:1. 操控風門/火力; 2. data logging/自動烘焙。 ...
-
網路上已經有很多小富士(Fuji Royal) 的文,我就不多說了。有鑑於專業磨豆機大多都是平刀,這台家用玩家等級的,價格上來說,相對很超值: 小富士與專業的,如ditting比起來,細粉還是略多。 兩台小富士相比,平刀略勝。 ...